來源:張掖市地方史志辦公室日期:2024-03-15
黑水國遺址,是河西走廊中部已知最早、最大的原始部落居住地。
早在四千多年以前,就有一個龐大的原始部落在這里生息繁衍。他們以黑水國區域作為相對穩定的居住區和部落首領的統治中心,社會經濟雜以農業、畜牧業和漁獵等。當時的工匠已能夠打制出各類精致的細石器,以滿足不斷豐富的生產、生活需要。黑水國原始部落從遙遠的中亞一帶運來了美麗的綠松石,加工成精美的裝飾品,供貴婦人佩戴??梢哉f,這個部落是“玉石之路”的最早使者之一。伴隨著寶石的交流,冶銅制銅業也傳入河西。他們能夠從孔雀石中煉出銅塊,再制成各種生產、生活用具。但由于生產力低下,銅器占生產、生活用具比例很小。當時畜牧業在社會經濟中占了極大的分量,因此黑水國原始部落以大角羊神為圖騰,角形鋬和乳狀突丁被廣泛裝飾在陶質容器上。他們還發明了喝牛奶、羊奶的笠形杯,為了放置穩固,他們又將杯底制成圈足,這種杯就是今天碗的雛形。后來,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生產活動的持續開展,這里的生態植被遭到嚴重破壞,土地沙化日益嚴重。距今約3900年前,張掖最早的先民被迫離開了黑水國,遷徙到沿祁連山一帶的寬闊草原上,黑水國第一次淪為綠洲中心的沙漠地。
經歷了一千多年的間歇后,黑水國又恢復了舊日的蔥蘢,隨畜轉徙的月氏族第二次走進了黑水國。他們在黑水國西邊的昭武一帶確立了政治中心。匈奴擊走月氏以后,黑水國區域屬匈奴觻得王的領地。公元前121年,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進軍河西,徹底蕩清了河西匈奴。漢武帝元鼎六年(前111年),設河西四郡,張掖郡治觻得,即黑水國。由此,黑水國成了漢王朝在河西走廊中部的政治、軍事和文化中心。漢朝移民在黑水國區域進行了一場空前浩大的開發,遠遠超出了這里生態資源的承受能力。至東漢晚期,黑水國區域再次沙浪迭起,張掖郡城不得不另行擇址。魏晉時,張掖郡城已由破敗不堪的黑水國遷到了今天的甘州區城區。黑水國淪為荒漠區和墓葬區,第二次被人類遺棄。
經過了大約400年的自然恢復,黑水國又一次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植被和生態環境。唐代在這里設置了著名的鞏芚驛,這標志著人類對黑水國開始了第三次開發利用。西夏以后,開發規模不斷擴大,鞏芚驛得到進一步鞏固與建設,耕作連疇,村堡相屬。元代改建西城驛,黑水國的居民不斷增長,規模宏大的寺院,香火旺盛,黑水國成為那時的甘肅省會——甘州城的一座重要的衛星城。明代改置小沙河驛,并建常樂堡,對黑水國的開發和利用走到了歷史的頂峰,土地嚴重沙化。至明代晚期,巨大的沙塵暴將人們趕出了這座古老的城市。城池、村落、田地全被沙丘掩埋,如同上蒼貼上了一個沉重的封條,黑水國第三次淪為無人區。民間傳說:有一天黃昏,黑水國來了一位老人,挑著一筐棗和一筐梨,大聲叫賣“棗梨”。凡人不知“棗梨”的諧音“早離”的寓意和警告,結果當天夜里整個黑水國便被黃沙全部掩埋……
今天,黑水國已然成為見證張掖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遺址,但是被那巨大沙丘所掩埋的古城殘壁卻無時無刻不在向人們呼喚著:珍惜生態環境!
(吳正科)